当前位置: 首页 > 产品中心 > 散料定量给料

煤炭安全信息化:从瓦斯监控突破

时间: 2024-05-16 08:52:41 |   作者: 散料定量给料

散料定量给料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最新公布的数字显示,在国有重点煤矿288处高瓦斯、煤与瓦斯突出矿井中,到2007年4月底,开展瓦斯抽放的矿井有267处,占93.1%,累计抽放瓦斯8.96亿立方米,瓦斯利用2.84亿立方米(其中民用1.90亿立方米,发电用0.85亿立方米),瓦斯利用率为31.6%。高瓦斯和瓦斯突出矿井全部开展瓦斯抽放的有:辽宁、吉林、山西、山东、江西、贵州、云南、陕西、甘肃等统计单位,占52.6%。瓦斯抽放率在70.0%以上的有:抚顺老虎台矿、阜新恒大矿、鸡西张新矿、辽源西安矿、阳泉五矿、淮北海孜矿、淮北祁南矿、松藻石壕矿8个矿井。

  至2007年5月末,在全国低瓦斯矿井中,监测监控系统装备的安装率达76.2%。其中,国有重点煤矿的安装率为97.7%,国有地方煤矿的安装率为83.4%,乡镇煤矿的安装率为74.7%。安装率在90.0%以上的有:北京、山西、内蒙古、黑龙江、江苏、福建、山东、河南、四川、贵州、宁夏等统计单位。其中北京、江苏、福建、宁夏等统计单位的安装率均达到100%。

  根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研究中心的统计,截至2005年12月20日,已上报的25个省(区、市)小煤矿近两万处。

  瓦斯和水害是我国小煤矿的主要灾害。全国小煤矿只有52.9%的矿井安装了瓦斯监测系统,87%的省(区、市)尚未实现全区瓦斯监测联网,部分高瓦斯、煤与瓦斯突出矿井还没有按要求完成瓦斯监控系统联网。从使用情况看,90%的矿井未正常运行,都会存在不认真使用、不会使用、检修不及时或不进行检修的现象,操作人员技术、管理上的水准还需进一步提升。3万吨以下(含3万吨)矿井绝大多数未安装瓦斯监测系统。

  全国大部分地区都能严格按照《煤炭生产安全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和《关于规范煤矿维简费管理问题的若干规定》的通知精神提取安全费及维简费。在使用方面,基本上能按规定的内容使用,但由于小煤矿建设初期投入太少,先天不足,大多数矿井只是在完成最基本的生产系统后就投入生产,安全防灾系统没完全建立起来,安全基础差,生产系统可靠性低,在生产的全部过程中设备维护量和井巷维修量大。例如,一个年产6万吨的矿井按10.5元/吨足额提取维简费,总量只有63万元,即使全部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也不足以保证矿井井巷维护、生产正常接续等工程,更谈不上投入到矿井技术改造、补充勘探、新技术推广等方面;安全费用按10元/吨提取,总量也只有60万元,但小煤矿大部分初期就未建立瓦斯抽放系统、瓦斯监测系统、防灭火系统、综合防尘系统等,而这些系统的建设每一项都需要上百万元的资金,每年提取的安全费用不足装备一套安全监控系统。

  面对煤炭安全生产所面临的严峻局面和目前煤炭信息化系统的建设现状,在“十一五”期间,煤炭行业信息化将从何处着手呢?中国煤炭学会计算机通讯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李大恕表示,煤炭信息化在“十一五”期间的重点主要是围绕煤矿生产安全问题开展。

  具体来讲,围绕煤矿生产安全问题开展的煤炭信息化工作分为国家煤矿安全生产监察管理的信息化和煤炭企业的信息化两个层次。就国家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来说,“十一五”期间的工作重点集中在国家安全生产信息系统和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系统(与煤矿相关的部分)上。前者发挥政府部门对煤炭企业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职能,后者侧重对突发事故做出快速有效的反应。这两大系统都以贯穿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各省分局煤矿分局的通信网络为依托。

  就煤炭企业而言,针对煤炭安全生产方面的信息化建设则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的建设是“十一五”期间的建设重点之一,除被人们广泛关注和了解的瓦斯监控之外,还包括矿山顶板压力监测、井下煤炭运输系统监控、井下温度监控以及其他有害化学气体监控等;其次是生产作业系统的监测监控和管理;最后是各个企业对于安全生产信息的联网,以实现企业和地方政府有关安全生产管理部门与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能随时查看这些安全数据。

  李大恕表示,目前的信息化建设已经融入到煤炭行业的核心业务当中,“十一五”期间煤炭信息化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煤炭企业的管理上的水准和信息化水平有着非常明显的差距,因此煤炭企业要考虑如何针对不同层次,准确掌握需求,准确定位,进行相应的软件系统搭建;需要仔细考虑如何分阶段逐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整合各业务信息系统,最终实现系统的整体优化和提升;需要考虑怎么形成在国际、国内市场环境下,煤炭企业独特的信息化模式;还需要仔细考虑如何形成适合煤炭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信息系统产品。